close

    從空中以鳥的姿態飛翔,向下俯瞰萬物,不同的高度和角度,有著多元的視野和感受。

 一個遊客會有怎樣的台灣印象?

 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又會有怎樣的台灣記憶?

 大家一起從孫元衡和陳輝的角度來感受台灣不同的風貌吧!

 

         康熙44年(西元1705年)來台的宦遊文人孫元衡(字湘南),經過三年多的日子,寫下360首詩歌,集結成《赤嵌集》四卷,在這些詩作中,可見其心路歷程和台灣印象。

 

        颶風、駭浪,裸體人趴趴走

 

         孫元衡來台就任台灣府海防同知,稽查鹿耳門海口,負責鹽政、緝捕盜匪、海防等行政事宜,兼督臺、鳳、諸三縣捕務。此次遠渡在職位上實屬升級,但孫元衡並無喜悅之情,最大的原因在於台灣的氣候和中土迥異,許多來台的中土人士往往水土不服,受「瘴厲之氣」所苦,患病甚至死亡時有所聞,再加上許多荒誕不經的傳說,將台灣塑造成一個《山海經》式的神魔之島,在心理上形成一股強烈的不安和巨大的壓力。《赤嵌集》中的第一首詩,寫出了他的憂懼:

 中原十五州,無地託我足。銜命荷蘭國,峭帆截海腹。

 披茲瀛壖圖,島嶼紛可矚。回身指南斗,東西日月浴。

 颶風怒有聲,駭浪堆篷幅。滌汔終古心,瀇瀁萬里目。

 毫釐晰舟輿,稊米辨巖谷。道犇裸體人,市莽連雲竹。

 覽者睫生芒,聞之肌起粟。寄語平生親,將毋盡一哭。

     起首寫到廣大的中原十五州,卻無自己的立足之地,辛酸無奈不言而喻。因為上受天子命赴任台灣(曾受荷蘭殖民統治),台灣遠在海外,需截穿台灣海峽的腹肚才能到達,海上有颶風駭浪,十分嚇人,但作者仍試圖安慰自我,接受這場震憾教育,讓驚濤駭浪衝擊洗淨他的心志,開擴視野、刷新耳目。

    接著寫到他聽來的八卦傳聞,據說島上一片蠻荒,裸體人四處奔走,市街上雜草、竹子叢生,此情此景讓看到的人睫毛長出芒刺,雙眼刺痛不已,讓聽到的人皮膚立起雞皮疙瘩,心中驚恐不已。詩人最後哀嘆,如果告知親朋好友,他們將會為我痛哭一場吧!

 

        瘴氣、毒雲和暑熱

 

         不料,渡海來台途中真的遇到颱風,生平第一次出海就飽受驚嚇,命懸一線,自然對台灣無法產生好感。在這樣的心情之下,孫元衡感受不到山明水秀,只有揮之不去的暑熱、瘴厲和毒雲,於是寫下了〈瘴氣山水歌〉、〈苦熱行〉等詩作:

 〈瘴氣山水歌〉

瘴山苦霧結胚胎,窮陰深墨堆枯煤。

赤日沈為死灰色,勁風萬古無由開。

下有長河名淡水,玉椀澄之清且旨。

化為碧血與鴆漿,殺人不見波濤起。

山有飛禽河有魚,上原下隰黃茅居。

島民生與瘴相習,諸番雜作古丘墟。

墟中婺婦能為鬼,婆娑其舞歌笑娓。

舌語疑咒走癡癲,人瘴由來勝蛇虺。

嗟我禦暴分邊城,掃除無力空含情。

樵山飲水滋慚恧,仕宦五瘴良非輕。(宋梅摯瘴說)

   在作者的眼中,山是「瘴山」,充滿瘴厲之氣,像結了胚胎的苦霧,不停的生長飄散。

   淡水河則化為血水和鴆漿(毒酒),平靜無波卻殺人不眨眼。

   原住民的巫女(在部落中行祭祀和醫術的婦女)也被看作鬼怪,美妙的歌舞,也是咒語和妖術,稱之「人瘴」。

   最後還有「仕宦五瘴」相害,宛如身處人間煉嶽。

 〈苦熱行〉

 丹蛇折鱗龍解角,扶桑曦馭騰東井。

 頭痛山南天毒西,片月當中墮焦影。

 牽牛脫軛河漢枯,織女停梭空引頸。

 大鵬戢翼大鯤潛,洪從祖公醉不醒。

 欲乞玄霜飛雪丹,滌滌山川心坰坰。

    「熱」是孫元衡書寫的主題,對比今日暖化的地球,竟十分貼切,耳中似乎能聽到孫氏吶喊著:「好熱啊!」炙熱的天氣像烈火焚燒,連火蛇(丹蛇)都會掉下鱗片,龍角也難逃分解銷融的命運。「頭痛山南天毒西」,是中暑的病徵。晚上也是暑熱難耐,月亮被烤焦,牽牛、織女星停下了手中的工作,因為銀河已是一片乾枯。大鵬收翼、大魚潛遊,遁世的葛洪也跟著他的祖先一醉不醒。此時孫氏突發奇想,欲向老天乞求一顆玄霜飛雪丹,好用來洗去山川的暑氣。

     宋澤萊:「這首詩反映了1705年,那種旱災即將來臨前的可怕的酷熱。」

    施懿琳:「旱魃為虐,不只大地枯竭,海沸如湯,連太虛也被南方之島的火熱給焚燃了、天上的弦月也被熱氣給蒸烤得變形了。孫元衡在〈苦熱行〉裡,繼續延襲前人對炎方的想像書寫,植入扶桑、羲和、牽牛、織女等神話,讓這把旱烈之火,從地面延燒至天上,從夏天延燒至秋季;整個宇宙都要因之而銷融了。」

 《苦熱行》王維

   赤日滿天地,火雲成山嶽。草木盡焦卷,川澤皆竭涸。

   輕紈覺衣重,密樹苦陰薄。莞簟不可近,絺綌再三濯。

   思出宇宙外,曠然在寥廓。長風萬里來,江海蕩煩濁。

   卻顧身為患,始知心未覺。忽入甘露門,宛然清涼樂。

    在王維的《苦熱行》中,赤日火雲焚燒天地,草木盡焦,川澤皆竭,但由於心境的不同,故能超脫物外,在靜定中法喜充滿,得到甘露清涼的快樂。

 

桂花香瘴、想家、寄情杯中物

 

         酷熱的暑氣煎熬著身心,好不容易捱到了秋天,但是孫元衡所期待的秋涼也落空了,所謂四季分明的好時節,在四季如春,冬季無雪的台灣是見不到的,心中的失落伴隨著濃濃的鄉愁,盡現於詩作之中:

 〈中秋夜對月〉

 海闊偏宜月,天南不覺秋。

 自憐家尚在,甘與夢同遊。

 香瘴潛浮桂(桂樹滿山,人觸香則病,亦瘴也),狂潮欲上樓。

 一杯鄉國酒(沽酒不可飲,海船多載惠泉),休為看花留。

   中秋夜的賞月樂事,在遊子的心中只是憑添惆悵。滿山的桂花香也不能盡享,還要擔心香瘴潛藏。當地的酒不可飲,要喝光故鄉來的惠泉酒,一醉解千愁。

      藉酒抒壓、爛醉如泥似乎成了家常便飯,孫氏作詠醉十二篇,將醉酒分為:先醉、獨醉、宿醉、懼醉、羨醉、憶醉、病醉、擬醉、勸醉、任醉、同醉、狂醉,真是如醉如痴,頗好此道。

    在氣候和心理的雙重壓力之下,孫氏在詩作中時常提到自己染病,在〈病後書懷寄篠岫〉和〈病中四首〉,道出了他的自憐自艾和止不住的鄉愁,多少次興起了想回鄉的衝動,但只能在夢裡追逐著鴻鵠渡過故鄉的皖江(此門歸思知多少,夢逐驚鴻渡皖江)。

 

 

 

引用及參考資料:

 *愛詩網http://ipoem.nmtl.gov.tw/Topmenu/Topmenu_PoemSearchTool?CurrentPages=1

 *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http://xdcm.nmtl.gov.tw/twp/

 *宋澤萊的部落格 ─ 台文戰線聯盟: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文章名稱:【無註版】論孫元衡《赤嵌集》的「魔怪意象世界」書寫【一】──並論台灣傳奇文學時代的來臨http://twnelclub.ning.com/profiles/blogs/3917868:BlogPost:25943

 *成大中文學報第十五期(2006年12月):文章名稱:憂鬱的南方 ─ 孫元衡《赤嵌集》的臺灣物候書寫及內在情蘊。作者:施懿琳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小涼 的頭像
    小涼

    小涼的部落格

    小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