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分類:愛詩網-大家來讀臺灣古典詩 (5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第四天行程:穿越竹南尖筆山,在大雨中迷路,幸逢牛群相助,得通大道至白沙墩(白沙屯)烘衣。後龍溪橋斷,於雨中涉溪,衣衫又溼,夜宿通霄郭醫生(同學)家。

〈越尖筆山*

曳足行登尖筆山,噴雲穿月洞門閒。

腳跟紅腫酸兼痛,無限前途步履艱。

*尖筆山位在竹南,是竹南唯一山峰,也是1895年乙未戰爭古戰場。

 

    兩人拖著腳步攀爬尖筆山,途經「見返坂」隧道,但見隧道南北口各有後藤新平的題字「噴雲」和「穿月」。山路難行,走到腳跟紅腫酸痛,但前面的路途似乎仍無限遙遠,真是舉步維艱啊!

 

〈白沙墩*途中遇雨〉

天容黯淡霧迷離,海角山邊去路岐。

滿耳波濤風窸窣,當頭雷電雨淋漓。

指南幸有牛腳跡,燎火還尋枯樹枝。

欲借一椽來暫避,村人朴直不相疑。

賴和註:雨中迷途,幸逢牛群來自通宵,故逆尋蹄跡,得通大道至白沙墩烘衣。

*白沙屯舊名「白沙墩」,位於苗栗縣通霄鎮的西北端。

 

    突然天色昏暗、霧氣迷漫,眼看就要下大雨了。道上有岔路,分別通向海角和山邊,兩人應是誤入通向海邊的道路,故聽得滿耳的波濤聲,此時風雨雷電直下,接著就在大雨中迷了路。幸好遇到一群來自通宵的牛群,藉著牛的腳印,找到大路通往白沙墩烘乾衣服。賴和想暫借一處避雨,而此處村人善良直爽,不會對他們兩個外地人起疑心。

 

〈雨中涉溪(後壠)〉

急雨勢傾海,大風怒掀波。溪水浩漫漫,撼岸潮頭高。

柱折橋已倒,不涉將奈何。幸有同遊伴,相助自可過。

互以手交挽,涉足入洪濤。石滑常顛跌,流急行蹉跎。

驚心懸惴惴,到岸氣忽豪。回頭視中流,轉覺恐懼多。

 

    準備渡過後龍溪時,正巧遇上急雨大風,只見溪水浩大,浪頭高舉撼動著溪岸。過河的橋已斷,沒奈何只能冒險徒步渡溪,幸好有伴同行,可以互相幫助。兩人互挽著手,一起走入洶湧的波濤之中。溪石濕滑,水流湍急,一不小心就失足跌倒。懸著一顆惴惴不安的心向前行,到岸時突然感到勇氣十足,但回頭看看後龍溪,又覺得剛才真是驚險萬分啊!

 

〈宿通霄〉

海水颯颯雨瀟瀟,衣服沾濡路尚遙。

雲霧滿遮天盡黑,遠燈明滅認通霄。

半肩行李自飄瀟,腹餒腳酸路更遙。

衣薄好憑風送去,夜深隨西入通霄。

 

    耳中響著颯颯的浪聲和瀟瀟的雨聲,衣服都淋溼了但路途還很遙遠。雲霧遮天,星月無光,好在靠著遠方閃爍的燈光認出前方是通霄。半肩扛著行李,自覺飄逸瀟灑,無奈「巴豆夭」加上腳酸痛,感覺路更遙遠了。好在衣衫單薄可以憑藉風力而行,夜已深沉,默默跟隨著兩人進入通霄。

 

按路至大甲,腳疲遲一程。行入通霄街,夜色薄已暝。

聽說郭公醫,術高傳令名。援以同學誼,投謁無嫌生。

入門忽刺眼,揭帖壁上橫。歲晚謝拖欠,負債須還清。

及知此地人,窮至負醫生。富家亦如此,令余心震驚。

何意今時人,財重生命輕。賴及醫藥債,豈復人之情。

慼然吾心憂,忽忽已雞鳴。

 

    按路可行至大甲,但腳力已疲乏,兩人決定去同學家借宿,暫緩行程。走入通霄街時,夜色已薄,聽說同學的醫術高明,在當地傳有美名,人稱郭公醫。

    登門拜訪,同學立刻施以援手,不嫌生份叨擾。進門時眼睛突然被牆上張貼的公告(揭帖:張貼的公告)刺了一下,上面寫著:已至歲末年終,請將積欠的醫藥費還清。原來此地人窮到欠醫生錢,窮人也就罷了,但是富人也欠醫藥費,這樣的情況令賴和十分震驚。為何現在的人重視錢而輕忽生命?醫藥費也賴帳,哪是人之常情呢?正當心中難過憂傷時,似乎聽到雞鳴,天也快亮了。

    醫者父母心,不忍貧苦人因付不出診金而受病痛之苦,遂行方便,允其賒欠。但此等救命錢卻為有錢人所拖欠,不僅影響醫生採購藥物和醫療用品,更枉顧他人的性命。若取消此方便之門,又怕窮人受苦,真是左右為難,或可採用排富條款,應更符合公平正義。

 

第五天行程:涉大安溪,過苑裡,至大甲訪友李天財君,夜入鰲西(台中梧棲)。

〈渡大安溪*

不是沙灘便石灘,此中未信有波瀾。

利滋灌溉民多賴,行旅休嗟道路難。

*大安溪位於台灣中部,為苗栗、台中天然交界線。

 

    大安溪中不是沙灘就是石灘,不相信其中會有波瀾起伏。此水利益甚多,人民仰賴其灌溉,所以不要感嘆道路難行。

 

〈過苑裡*

涉盡大安溪,穿行苑裡街。雞聲纔過午,日影已斜西。

問路人爭報,途程幸不迷。遙遙艱步履,重復結芒鞋。

*地處苗栗西南方,南鄰大安溪北岸與台中市大甲區相鄰。

 

    渡過大安溪,穿越苑裡街,午後的雞叫聲好像才剛過,轉眼間就已日影西斜。感謝一路上爭相報路的民眾,兩人才不致於迷路。但路途實在遙遠,舉步艱難,芒草鞋都不知重新結了幾回。

 

〈道 中〉

狺狺犬吠出籬笆,婦女窺人面半遮。

嘴渴腳痠村店遠,求漿一叩野人家。

 

    半路走到口渴腳酸,但離村店尚遠,只能向郊外的一戶人家叩門,要點水止渴。一隻狗猛叫(狺狺:狗吠聲)著竄出籬笆,有位婦人半遮著臉走出來窺探。

 

〈大甲訪李天財君〉

不約來過亦殺雞,知君內助有賢妻。

阿爺年老還強健,猶自孫兒手抱攜。

 

    行至大甲,順道拜訪李天財君,兩人不請自來,仍受到盛情款待。李君生活美滿,家中有賢內助,其父雖年老,但身體硬朗,還可手抱孫兒享受天倫之樂。

 

〈夜入鰲西*

初過生疏地,兼之夜色迷。不知行已到,猶自問鰲西。

*鰲西為台中梧棲古地名。梧棲古稱「竹筏穴」、「網罟寮」居民多以捕漁為生,又位於鰲峰山西麓,因此也稱「鰲西」。

夜色迷茫,不辨路之遠近。

 

    兩人初次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,夜色迷茫,無法分辨路之遠近,不知已行至鰲西,還問當地人鰲西要怎麼走。

 

第六天行程:行經汴仔頭(台中大肚),中途迷路,最後皇天不負苦心人,總算回到竹仔腳(彰化和美鎮)。

〈汴仔頭*渡〉

喚渡灘前立,風雲白日斜。渡船難傍岸,港路漲浮沙。

倉廣留空壁,芒生已著花。溪中基石露,往昔幾人家。

*汴仔頭現為台中大肚。

 

    站立在喚渡灘前,天上風雲變換,白日橫斜。港口因泥沙淤積,以致渡船難以靠岸。岸邊廣大的倉庫只剩下空蕩蕩的牆壁,淹沒在芒草花中。溪中基石已露出水面,無法通船,以前不知有多少人家,如今也只能憑空想像了。

 

〈迷 途〉

沙畑千頃莽無涯,雜樹寒芒一片遮。

方向已迷心已亂,無人野壙日西斜。

 

    在無人可問的曠野中,只見千頃旱田(畑:旱田)、雜草叢生,一片樹林和芒草遮住了前方的道路,迷路的兩人心頭亂糟糟,眼看太陽又快要下山了……

 

〈竹仔腳*1

欲到中寮道,行行似已差。不知此何地,隨便問人家。

離城纔四里,去路尚多叉。轉向溪*2橋過,前村竹仔腳。

*1:竹仔腳現為彰化和美鎮。

*2:大肚溪。台中與彰化的交界。

 

    想去中寮道,但走著走著又覺得好像偏離了路線,不知道這裡是何處,隨便找戶人家詢問,原來離城才四里,但往前還有許多叉路。

    轉上橋渡過大肚溪,前村就是竹仔腳,終於快到家了,這次旅程也接近尾聲。

 

    從這20多首詩作中可發現,賴和擅於寫景敘事,常有別出心裁、幽默獨到之處,字裡行間充滿對人的感受和關懷。

 

    〈新店溪喚渡〉中的曉色、溪霧、蘆葦岸和還在被窩中的渡船人,襯托出一大清早無人的寧靜,「幾聲魚躍出波心」更是畫龍點睛,神來之筆。 

 

    〈北埔〉則以紅似濺血的山色,象徵「北埔事件」的殘暴與血腥。

 

    黑夜上山(由北埔深夜越嶺)的試膽大會,描寫生動,成功營造出詭異的氣氛,和獅岩洞傳來的寺廟鐘聲,形成強烈而有趣的對比。

 

    讀〈雨中涉溪〉,如親臨現場,過程驚險萬分。對於心情的轉變,也有層次性的描述,從涉溪前的無奈,到行進間的不安,上岸時的自豪,一直寫到回視後的恐懼感。

 

    入嵙崁鄉時,提及忘記鄉言的感傷。行走於鹹菜甕的山路時,也不忘對造橋鋪路的姜百萬表達感謝之意。在〈北埔〉一詩中超越民族偏見,流下慈悲的淚水。夜宿通霄郭公醫家時,也為當地人積欠的醫藥費感到憂心忡忡。拜訪好友李天財,還注意到其父的身體健康。仁者胸懷,令人覺得溫暖。

 

    此外,這是一場肌耐力和意志力的鍛鍊,要克服「腳軟行踉蹌」、「腳跟紅腫酸兼痛」、「腹餒腳酸路更遙」和「嘴渴腳痠村店遠」的情況,還要具備迷路時的沉著冷靜、仔細觀察,才能完成這項跋山涉水的挑戰。

   

 

引用及參考資料

*網站:跟著賴和去壯遊 - 壯遊作品 (客家電視)

http://activity.pts.org.tw/hakka/ProgramC/Template1B_Customize_Menu.aspx?PNum=328&CMNum=497

*賴和漢詩初編(民國836月出版)林瑞明編 (P.192〈遊伴〉/ P.197~198〈宿通霄〉二首)

*愛詩網台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:〈國姓魚〉作者:吳萱草「題解」http://ipoem.nmtl.gov.tw/Topmenu/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Content?CatID=62

小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

   

   1912年的寒假,兩個就讀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的學生:賴和&杜聰明,決定以徒步的方式從台北返回彰化老家,共計當了六天五夜的背包客,賴和並將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寫成20多首漢詩。

   

 

〈遊 伴〉   (取自《賴和漢詩初編》林瑞明編)

自向風塵試遠征,火車不坐卻徒行。

吃苦本來愚者少,相隨難得有聰明*

 *杜聰明為賴和在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同窗好友,陪同賴和從台北走回彰化,被譽為「台灣醫學之父」。

 

    第一首詩說明這次旅行的緣由,兩位有膽識的少年,為了挑戰自我,決定不坐火車,徒步歸鄉,就此展開一場風塵僕僕的遠征。

 

    這趟看似「憨人」的行徑,難得有好友杜聰明相隨。末尾兩句體現了賴和的幽默感。

 

第一天行程:一大清早從新店溪畔出發,經過三角湧(三峽)、大嵙崁(大溪),晚上住宿在鹹菜甕(關西)。

〈新店溪喚渡〉

曉色濛濛溪霧深,渡船人尚戀朝衾;

蘆葦岸深呼不醒,幾聲魚躍出波心。

 

    在霧濛濛的清晨來到新店溪畔準備渡河,卻找不到渡船人,只好大聲呼喚,但是貪睡賴床(衾:大被子)的渡船人似乎躲在岸邊的蘆葦深處呼呼大睡,怎麼也叫不醒,只有幾條被吵醒的魚躍出水面探聽。

 

〈三角湧*

山色蒼蒼水色清,地靈合有人傑生。

彼三十士何如者,亦得流傳此世名。

*三角湧為三峽古地名。地處大嵙崁溪、三角湧溪、橫溪三河匯流之口,故名三角湧。

 

    行至三角湧(今三峽),賴和見此處山蒼水清、地靈人傑,想起此鄉英雄豪傑抗日的歷史。西元1899年,日本在三峽山區為了擴展樟腦事業,與當地原住民(大豹社人)發生衝突,雙方死傷慘重。

 

    後來日人作〈三角湧三十士之歌〉哀悼其戰士,但賴和對於掠奪者卻能以勇士之名流傳於世,深感不以為然。

 

〈大嵙崁*1

大嵙崁溪水漣漪,中有肥鮮國姓魚*2

番人負載來市上,換得火柴歡喜歸。

*1大嵙崁為大溪古地名。大溪憑著發達的航運與豐富的物產,當時以「大嵙崁」之名成為台灣最內陸的河港。

*2國姓魚即麻虱目魚,臺地主要飼養於魚塭中,又名「麻薩末」。連橫《臺灣語典》云:「麻薩末,番語也,亦名國姓魚。」其《臺灣通史》也說:「或曰延平入臺之時,泊舟安平,始見此魚,故又名國姓魚云。」可知鄭成功與此魚關係密切……

 

    行至今日的大溪,在溪水漣漪中可見國姓魚隨波游動,當地原住民將此地豐富的物產揹載至市集交易,換取火柴等日用品,歡喜而歸。

 

    在電影《賽德克‧巴萊》中,描述莫那魯道時常自己或請族人下山交易火柴,然後摳下一根根火柴棒上的火藥,默默收集了幾十年。雖然最後沒有派上用場,還在大火焚燒的房子內爆炸,其火力微不足道,甚至比不上正在燃燒房屋的熊熊烈火,但卻象徵著一顆深埋心中反抗壓迫、爭取自由的火種。

 

吾生長嵙崁,又入嵙崁鄉。前途尚遙遠,亂山冥夕陽。

徒步八十里,腳軟行踉蹌。空聞角板山,地勝饒風光。

思欲一探之,吾腳力已窮。即此問風俗,語苦不能通。

我本客屬人*,鄉言更自忘。戚然傷懷抱,數典愧祖宗。

*賴和先人為客家人,到父親一代已河洛化,賴和寫下「我本客屬人」之族群認同感,更對自己不會說客家母語表示戚然。

 

    嵙崁鄉是賴和小時候成長的地方,可算是舊地重遊了。只見道路漫長,已近黃昏,八十里路走下來,已是腳軟步斜,快要走不動了。聽說此處有個角板山風光明媚,想要一探究竟,可惜腳力用盡,只好作罷。角板山的自然風景欣賞不到,改個方式探索人文風景,想要尋問當地的風俗民情,卻苦於語言不能溝通,因為小時候學的客家話賴和早就忘光了,心中覺得既感傷又慚愧。

 

    語言是溝通的工具,長期不使用,就會變成博物館的展品。在歲月中不經意逝去的語言記憶,又該以什麼面貌存在於這悠悠天地之中呢?

 

〈宿鹹菜甕*(台北至此行將百里)〉

慣嚐鹹菜知風味,我本貧寒長大兒。

今日來探鹹菜甕,酸甜不類在家時。

*鹹菜甕為關西古地名。

 

    關西的鹹菜甕產業聚落自日據時代形成,製作鹹菜的主角是芥菜,先將翠綠的芥菜放在陽光下曬軟,接著灑上粗鹽踩軟,再放進甕中醃漬10天,就可享用開胃下飯的鹹菜了。

 

    在沒有冰箱,物資不豐的年代,醃漬是平民百姓和窮苦人家保存食物的好方法。賴和品嚐過此地鹹菜甕的滋味,覺得不同於他的家鄉味,也許是缺少了那一味阿母的味道吧!

 

第二天行程:由鹹菜甕(關西)翻山越嶺,經樹杞林(竹東)、北埔,晚上登山夜遊,宿獅岩洞。

〈由鹹菜甕越山欲至樹杞林*於山巔(姜百萬茶亭小憩)〉

造路鋪橋功德大,富人乞福喜施財。

富人獲福財百萬,我行飢渴吃茶來。

*樹杞林為竹東古地名。開墾漢人初到本地時,見樹杞繁茂成林,故以此命名。

 

    賴和翻山越嶺之際,發現沿途山路皆砌石,為富人姜百萬所造。姜百萬廣施錢財造路鋪橋,獲得的福報也應是以百萬計數。走著走著,兩人覺得有些飢渴,正好去山嶺上的姜百萬茶亭吃茶小憩。

 

〈北 埔〉

遠遠人家入眼中,客程已在北埔東。

夕陽反照紅塗崁,疑是當年血濺紅。

錯落人烟幾百家,當年聽說尚繁華。

而今廢井殘墻外,只有寒蘆猶著花。

警署前庭兀兀碑,居民見慣似忘悲。

我來捫石讀題字,不感哀唬只淚垂。

唱亂居然第一聲,憐他膽大又年輕。

逃姬不是傾城色,豈為區區小不平。

婦女謙柔總可憐,能從虎口獲全生。

非關民族懷偏見,鐵證分明在眼前。

 

    賴和行走至長坪(北埔東)時已是黃昏,夕陽將山色(崁:閩南方言。指山崖、山谷)染紅,令人想起一場濺血的殺戮北埔事件*1

 

    幾百戶錯落的住家,已不見當年的繁華。警署前庭聳立著「五子碑*2」,碑形奇特,是一隻豎立五指的手掌,居民似乎早已司空見慣,遺忘了當時的慘痛。賴和摸著石碑讀題字,忍不住落下淚來,石碑的背面刻著宮川老人的日文題詞,意思是:傷到每一個手指,都一樣之痛。

 

    北埔事件在日治時期被稱為暴動和亂事,起事者是年僅27歲的蔡清琳(新竹縣峨眉鄉人),所以詩句中說他「唱亂居然第一聲,憐他膽大又年輕」。「逃姬」是指傳聞中與蔡清琳同居的日本酒女諸岡,後來不告而別,蔡清琳受此失戀打擊,加之對日人素有不滿,故憤而起義。關於此種說法仍存有諸多疑點和不同的看法,但無辜慘死的五位日本學童是事實,後來被日軍毒打虐殺的當地義勇和無辜牽連者,也是事實。

 

    腥風血雨早已模糊了是非、正義和人性,只剩下夕陽中血淋淋的山色,哀悼著這個悲劇。

 

*1:一九○七年(明治四十年、光緒三十三年)十一月十五日凌晨,新竹縣北埔鄉發生了武裝抗日事件。二十七歲峨眉青年蔡清琳結合隘勇、賽夏族和一般民眾共一百餘人,黎明襲擊大平監督所,上午八時手持書寫「安民」、「忠義」、「復中興總裁」等旌旗,攻擊北埔支廳,一共殺死五十六名日本人。日本政府迅速派遣軍隊和警察隊鎮壓,很快回復秩序。雖然義軍殺死日本人五十六名,但義士被處死者,依據日本的文獻記載有一○九名。(《北埔事件文集》黃榮洛著 P.13)

 

*2:北埔事件發生三年後,在事件中死裡逃生的日本老翁宮川保之,立下了「五子碑」,紀念他五個被殺害的日本學生。宮川老人在長坪山中的橡樹苗圃工作,在微薄的薪水之下,為當地的孩童購買筆紙和糖果,利用星期日教導他們,基督徒的宮川老人將之命名為「安息日學校」。當時學生一共十餘個,日本和台灣孩童各七人,宮川自己省吃儉用,不求回報,感動了當地人。北埔事件中的副首領巫新炳,是苗圃的工頭,除了率先將自己的孩子交由宮川教導,並在事情發生時冒死搭救。據說巫新炳素有俠義之心,做事誠正,被嚴刑拷問時也不動容,是真正的英雄好漢。(《北埔事件文集》黃榮洛著 P.77~79)

 

由北埔深夜越嶺宿於獅岩洞*

黑夜上山行,飛蟲亂撲燈。雨風泉瀉澗,怪木鬼現形。

燐火散還聚,遠檠滅復明。藏蛇草沒髁,一路總心驚。

知去獅岩近,遙聞鐘磐聲。到門已午夜,禮佛猶宣經。

緣口逢勝會,睡足洽天明。香積分齋罷,攜裝又起行。

(恰十一月十三日,為觀音生日岩有佛會。)

*獅岩洞位於獅頭山,獅頭山屬寺廟聖地,現位於苗栗南庄鄉。

 

    兩人摸黑走山路,只見無數的飛蟲撲向手中的燈火。風聲水聲、奇岩怪木都像是鬼怪現形,陰森恐怖。螢火蟲的燐火或散或聚,遠方的燈光(檠:燈)忽明忽滅,可以藏蛇的雜草淹沒了大腿骨(髁:大腿骨或膝蓋骨),一路上心驚膽跳。直到聽聞遠方傳來的寺廟鐘聲,心才安定下來,知道獅岩洞已近。行至寺門已是午夜時分,只見僧人仍在禮佛唸經,原來今日恰逢觀音生日舉辦佛會。兩人一覺睡到天明,待早晨用過齋飯後,就整裝出發,繼續前行。

 

第三天行程:人緣太好,被熱情的頭份阿三哥留宿,延遲一天行程。

 

〈頭份被順三君所留〉 

不悟才人作伴行,每疑到處受歡迎。 

阿三哥更殷懃甚,遲我前途一日程。

 

    賴和料想不到(不悟:不料、想不到)和大才子杜聰明結伴同行,所到之處竟大受歡迎。頭份的阿三哥(順三君)為盡地主之誼,強力挽留兩人,但因當時日才近午,故前往中港一遊,再折返此地住宿,因而延遲了一日行程。

 

*《賴和漢詩初編》林瑞明編P.196   〈頭份訪順三君強被挽留而日纔近午乃往中港一遊復折回宿此〉   不悟才人共我行,每疑到處受歡迎。難辭地主勤意,倦腳無端費一程。

 

 

 

引用及參考資料

 

*網站:跟著賴和去壯遊 - 壯遊作品 (客家電視)

 

http://activity.pts.org.tw/hakka/ProgramC/Template1B_Customize_Menu.aspx?PNum=328&CMNum=497

 

*賴和漢詩初編(民國836月出版)林瑞明編 (P.192〈遊伴〉/ P.197~198〈宿通霄〉二首)

 

*愛詩網台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:

〈國姓魚〉作者:吳萱草「題解」http://ipoem.nmtl.gov.tw/Topmenu/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Content?CatID=62

〈大嵙崁〉作者:賴和 http://ipoem.nmtl.gov.tw/Topmenu/Topmenu_PoemSearchOverViewContent?CatID=1731

 

*《北埔事件文集》黃榮洛著:〈北埔事件之發生〉P.13 /〈北埔事件拾遺〉五子埤的故事P.77~79

 

 

小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

不同的角度

 

  

   乾隆3年(西元1738年)中舉的台灣本土文人陳輝(字旭初、號明之),他的腦海中又會浮現怎樣的台灣記憶?

 

 

 

〈渡菅林潭〉

溶溶潭水碧無垠,兩岸蒼煙鎖白蘋。

山影遠涵波色翠,雲光斜映浪花新。

一肩行李臨流客,半棹歌聲喚渡人。

欲向前村暫棲息,酒帘風起綠楊津。

    台南的菅林潭,潭水碧綠無垠,兩岸蒼翠。山的倒影和雲彩的光,與水中的浪花相映成趣,肩上扛著行李的旅客在船歌聲中渡潭。對岸的楊柳渡口,酒家的布簾隨風飛起,應該是個歇息的好去處,趕緊上岸喝酒喫茶,找樂子去也。

 

〈登赤嵌城遠眺〉

鹿耳鯤身島嶼連,雲光海色雨晴天。

江帆曉渡波中影,市井寒炊竹外煙。

山似畫屏常染黛,水如冰鏡日磨鮮。

憑高得趣閒瞻眺,萬里鄉關一望懸。

   從赤嵌城遠眺,可看到當時的台江內海,是個面積大約有1萬公頃的潟湖,湖上可行千帆。天險鹿耳門港和鯤身島群(潟湖上的沙洲)也都清晰可辨。海波中蕩漾著在破曉中橫渡的帆影,岸上的炊煙在竹林外裊裊升起,遠山似畫屏,水面如冰鏡,好個雨後初晴的無敵海景。

   台江內海如今隨著泥沙淤積已成陸地,成為台江國家公園,鹿耳門港雖已無法航行,但鹿耳夕照仍是聞名遐邇,穿越古今。

 

〈半路竹莊〉

客舍春郊裏,陰陰翠竹園。

衝煙聞犬吠,隔樹見鶯喧。

草綠疑無路,雲深又一村。

行行車馬過,從此近仙源(地近前窩仙堂)。

    春遊途中住在一間郊外的旅店,莊園中翠竹濃密。炊煙噴衝,不知在煮什麼好料?犬吠鶯喧,清晰可聞,更顯出四周的寧靜。馬車不停地走,眼前綠草遮蔽,以為無路可走,誰知走進白雲深處又是另一個村莊,想來此處已是十分靠近仙境了。

*作者註:半路竹為地名。

 

〈東港渡〉

斜帆臨野渡,水漲海涯東。

草色連長岸,嵐煙聚短蓬。

山山春雨霽,樹樹夕陽紅。

欲向津頭問,桃源路可通?

    斜帆渡、海潮漲,岸邊的草色連綿,山的雲氣(嵐煙)凝聚於彩虹(短蓬)之處。下過春雨的山色清新明亮,夕陽下的樹木都被染得通紅。借問一聲,是不是有到陶淵明所說的桃花源?

*短蓬:彩虹,另有一說指船。

       

    陳輝所處的年代,台灣的氣候和地理環境與孫元衡當時差異不大,械鬥、民變的問題也依然存在。然而孫氏眼中的台灣是窮山惡水、瘴氣毒雲的絕域,但在陳氏的眼中,卻是青山綠水、嵐煙雲影的桃花源。也許是因為有了家鄉和土地的感情,所以就有了截然不同的角度和視野。

   

樂天知命

 

    心境和人生觀也會左右人對事物的看法,陳輝雖中舉人,但志不在出仕,一生遊歷,所作詩文多為閒詠遊覽之作,展現了台灣田園山水之美。其詩作〈擬古〉、〈小齋〉更傳達了自己與世無爭的心志,嚮往安貧樂道的生活。

〈擬古〉

庭東一樹桃,庭西數竿竹。桃花春既穠,籬笋夏初綠。

爰有幽隱人,對之作邁軸。桃竹向時榮,斯人甘淡薄。

飲露饜晨蔬,采摘不盈掬。1可當黃綺芝,2霞炊石火熟。

可當3夷齊薇,4雲煨青山斸。鴻飛遠冥冥,寥廓無曲跼。

莫食田間粱,誰能任拘束。所以君子修,清操常不辱。

   

    庭院裡有桃花綠竹春夏相伴,飲露食蔬、霞炊雲煨,過著如隱士神仙般的生活。就像鴻鳥高飛,海闊天空,無拘無束。君子應靜心修持,保有高尚的節操。

 

【注釋】節錄自愛詩網

  1. 可當黃綺芝:黃綺,指秦末商山四皓,秦末東園公、夏黃公、綺里季、甪里先生,避秦亂,隱商山。 此處以綺里季、夏黃公代表四皓。芝,指四皓過著清貧而安樂的生活,作〈紫芝曲〉(或〈采芝操〉)以明志,中有「曄曄紫芝,可以療饑…富貴之畏人兮,不如貧賤之肆志」之句。
  2. 霞炊石火熟:指炊霞煮石,喻超塵脫俗的仙家生活。
  3. 夷齊薇:指伯夷叔齊恥不食周粟,於首陽采薇而食,以示其氣節之高。
  4. 雲煨青山斸:煨,音ㄨㄟ,用微火慢慢地煮。斸,音ㄓㄨˊ,鋤頭之類的農具,此處有砍、斫之意。

 

〈小齋〉

僻處心常靜,幽棲意自閒。種花分隙地,閉戶似深山。

*日映濃華裏,風搖積翠間。不須尋酒伴,獨坐亦開顏。

*《臺灣詩薈》此句作:日湧濃煙裡

   在僻靜的小齋房中獨處,不覺孤單,反而能享受悠閒自在的寧靜。平日在空地(隙地)上種花,閉戶不出好似居住在深山裡。看陽光映照在花叢之中,感受涼風在山林草木之間的流動。不須因為寂寞而找尋酒伴,一個人靜觀獨坐也能自得其樂、展露笑顏。

 

    詩人並未隱身於人煙罕至的深山老林之中,卻能享有安適和寧靜,這點和陶淵明在〈飲酒〉其五詩中所說的原因不謀而合,一切都取決於自己的「心」。

〈飲酒〉其五

結廬在人境,而無車馬喧,

問君何能爾,心遠地自偏。

採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,

山氣日夕佳,倦鳥相與還。

此中有真意,欲辨已忘言。

 

    九份老街有間樂伯二手書店,店長叫樂伯,是個樂天知命的阿伯。九份是個山城,樂伯把早起登高當成功課,引用了乾隆年間的台灣詩人陳斗南〈白鷗塘雜詠〉當中的詩句:

看山宜曉起,萬疊最分明。日帶雲中色,風餘樹梢聲。

新畬聞布穀,古竹話流鶯。極目煙波際,蒼茫積翠橫。

 

    看山要早起,因為此時的重巒疊翠最是分明。看日光雲海的變換,聽風過樹梢的餘音。布穀鳥在新田裡歌唱,流鶯在竹林中鳴叫。極目遠眺這一片煙波的邊際,只見蒼翠的青山橫斜於天。

 

    有次樂伯一時興起,登上小金瓜露頭看日出。在路上,對於驚動一群早起的竹雞,深感抱歉。接著寫到:

   茶壺山的上空已經是金黃,而彎細的月亮飄浮在上面,急速沉入,只容我拍一張照片。

   守候著。

   太陽攀上了草嶺,因為有薄雲籠罩,並不顯得很刺眼;燦光寮山,….大粗坑山等等山脈一重重由清淡而深濃直到我眼前。

   石碇,侯硐方向則是照例,一如溫暖日子的晨間,山嵐裊繞在三爪子坑山五分山,之下的基隆河被掩埋。而北方的基隆嶼則是在迷濛中。

   鶺鴒鳥,大彎嘴,白頭翁,小彎嘴,…..綠繡眼在草樹低矮處吵鬧個不停,也不管天敵,一家族一家族的臺灣藍鵲,正在樹梢間聒噪地滑行。

 

    這樣的日出美景,和陳斗南詩中所述,實有異曲同工之妙。回程途中,樂伯在晨曦下看到艷紅的懸鉤子果實,想到去時遇到的那群竹雞早起的理由,令人不禁莞爾一笑。

 

   天光亮了。回店裡工作。

   山坳裡的紅的,白的杜鵑花與櫻花正盛開,驚訝的是,剛剛的來時路,居然有一棵必須仰視的鍾萼木開了好幾朵粉紅的花。這是甚麼天年?不是初夏杜鵑落了才接著開嗎?好美。

   好幸運,看到了今年第一朵鍾萼木花。

 

    樂伯樂天知命的人生態度和對自然萬物的謙卑心,讓他能以溫暖的眼光來看這個有情天地,發現生活中俯拾即是的美好和樂趣,讀來令人深受感動。

 

 

 

 

引用及參考資料:

 

*愛詩網─台灣古典詩主題詩選資料庫http://ipoem.nmtl.gov.tw/Topmenu/Topmenu_PoemSearch

 

*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http://xdcm.nmtl.gov.tw/twp/

 

*宋澤萊的部落格 ─ 台文戰線聯盟:文章名稱:【無註版】論孫元衡《赤嵌集》的「魔怪意象世界」書寫【一】──並論台灣傳奇文學時代的來臨 

http://twnelclub.ning.com/profiles/blogs/3917868:BlogPost:25943

 

*隨意窩日誌:九份樂伯二手書店,文章名稱:九份小金瓜露頭今年第一回看到一棵鍾萼木開花了 

http://blog.xuite.net/lobo32xl/twblog/174216955

 

 

 

 

 

小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失志

 

    孫元衡意志消沉,巡行西海岸時所寫的〈吼尾溪〉,是英雄氣短的長嘆。當發現自己喪失了勇氣和一顆年輕無畏的心,眼淚忍不住如大水滂沱,傾瀉而下。

 

〈吼尾溪〉水似無定河

雕陰山下綏州道,擂紫騮衝無定河。

水迴沙走不敢立,停留頃刻身蹉跎。

行到天南渡吼尾,涾沱不啻重經過。

自斗六門繞柴社,派分貫串東西螺。

是時秋旱井泉涸,蕩潏盤盓旋為渦。

方春一雨黿鼉舞,縱有班匠無輕艖。

當年上馬身手捷,銀鞍不動根連柯。

今乘笋輿仗人力,諸蕃火伴來犇波。

虯螭罔象競擎捧,爬沙百腳工騰那。

昔不動顏今股栗,織愁編臆紛千梭。

平生作事耿奇氣,履險弗懼心靡他。

毋迺勇怯隨年改,念此迸淚雙滂沱。

    年輕時的孫元衡經陝西雕陰山下的綏州道,渡過無定河,水中的漩渦和流沙,令人不敢片刻停留。孫氏巡行時,也遇到一條吼尾溪,台灣的河流多屬荒溪型,秋冬枯水期或乾旱,水位下降接近乾涸,但雨季一來,水量立刻暴漲,水中有旋流,如同當時的無定河。想當年意氣風發,上馬身手矯捷,坐在馬鞍上穩如盤據的樹根,面不改色,但如今雙腳發抖顫慄,千憂萬慮在心中來回穿梭。可自己平生作事的理直氣壯,身歷險境的無懼無罣,都到哪裡去了?也許這樣的勇氣已然隨著年華逝去,迸出的淚水在此刻如大水滂沱而下。

 

美果、鮮花的療癒

 

〈波羅蜜〉

(狀如如來頂,中分十數房,似蓮瓣抱生,其色黃,其味甘;房各一實,其色白,煮食似栗)
波羅門下樹亭亭,香蜜成房子更馨。

解是西來真善果,十分供俸佛頭青。
【宋澤萊譯】門外有一棵波羅蜜長得亭亭直立;果肉芳香又甜蜜,裡面的果核味道更馨香。據說是來自於西方世界的真善果,像是青色的如來頭頂,很適合拿來供奉佛陀。

 

〈羨子〉(俗稱蕃蒜,或作檨,其種云自佛國傳來)
千章夏木布濃陰,望裏纍纍羨子林。

莫當黃柑持抵鵲,來時佛國重如金。

【宋澤萊譯】夏天眾多的芒果樹落下了濃陰;芒果林裡果實纍纍。切莫把它當成黃柑,隨便拿去丟擲烏鵲;它從佛國移植過來;貴重如金啊!


〈刺桐花〉(色紅如火,環繞營署,春仲始花,一望無際,實為臺郡大觀,故稱刺桐城)
之一:春色燒空白海涯,柳營繞遍到山家。

      崑崙霞吐千層豔,華嶽蓮開十丈花。
【宋澤萊譯】在淺水的海邊,春色燃燒空中;從營署到山邊,刺桐花到處開遍。它使人想到崑崙山的雲霞;以及想到華山的蓮花開了十幾丈高。


〈曇花〉

(葉叢生如帶,闊五寸許,傍生方筳草茎著花,高五尺許,花色純紫,在法華寺僧家,言是西方小本)
一叢優缽曇花好,移得西天小本來。

日色煙光浮紫氣,凌空誰為築瑤臺!
【宋澤萊譯】這是一叢美好的優缽曇花;聽說是從《阿彌陀經》裡移植出來的。在白色的雲光中飄浮著紫氣;誰能為它在空中築一個仙台呢?


〈茉莉〉(花千層,大如菊)
之一:

      名花聞道出南荒,親到南天聞妙香。

      弟是素馨兄是菊,澹煙如水月如霜。
【宋澤萊譯】茉莉這種名花聽說是來自於最南方的偏僻地帶;又聽說曾經在南方的天界聽過佛祖的妙音。它的弟弟叫做素馨花,哥哥叫做菊花;淡色的地方如水色、如月色、如霜色。
之二:

      佳人小立畫廊西,紈扇迎風手自攜。

      雪瓣恐教蟬翼重,縵華應遣鳳頭低。
【宋澤萊譯】茉莉花像是一個美人迎風站立在美麗的西向廊道,手上來拿著扇子。它白色的花辦恐怕要比蟬翼還薄;縈迴舒卷的花朵應該叫鳳凰鳥也自嘆不如吧。


〈蝴蝶花樹〉
流宕春光爛熳枝,翩翻似醉更疑癡。

家家一樹錦蝴蝶,是夢是花人不知。
【宋澤萊譯】不受約束的浪漫春光籠罩枝頭;翩翻的花瓣醉又癡。這裡的每個人家都種一棵黃蝴蝶花樹;分不清這是一個夢或是一株花。


〈紅繡毬〉
玲瓏煖玉更施朱,錦繡成團綴幾株。

絳雪即今零落盡,餘枝猶是小珊瑚。
【宋澤萊譯】紅繡毬花就像是一塊溫潤的軟玉,再施加了朱紅色;在幾個枝頭上開滿了成團的錦繡。即使是所有的紅色花瓣都凋落了;剩下來的枝條還是像小珊瑚樹一樣動人。

   
這幾首小詩點綴著難得的歡欣和美好,詩中所提及的佛國、西天、南天和妙香,也透露出孫氏平日藉由修道、學佛和茹素來尋求心靈的寬慰。

 

    佳人小立、紈扇迎風的茉莉花,雖然只有一色白,但在雪瓣縵華、如水如霜的色澤中,展現其低調的風華,即使不像鳳凰的羽毛一樣多彩綺麗,但更有著豐富的層次和內涵。

 

    蝴蝶花樹的描寫令人驚豔,春光流蕩、自在爛漫於枝頭,翩翩起舞的花瓣,似莊周夢蝶,如夢似幻。

 

    以玲瓏朱玉來形容紅繡毬,花落後的餘枝形似小珊瑚,真是妙喻。如崑崙霞、華嶽蓮的火紅刺桐花,也是一絕。

 

大吐苦水

 

〈述懷三十韻,送九弟任畦還里門〉

三年守海東,中土斷音信。送子歸故山,言也何能訒。

當其入門時,親知來問訊。子為我具陳,履危非處順。

    首段陳述自己守台三年,已和中土斷了音信,希望九弟回鄉時,能將自己身處險境的狀況告知親友。

遇事盡邅回,逢人寡豪俊。秋冬風則盲,春夏地屢震。

滌滌俯山川,嗷嗷嘆饑饉。仳離新寡妻,躑躅老田畯。

    接著訴說面臨的困境,在此做事推行困難,缺少人才,秋冬吹著大風(盲風),春夏常有地震,還鬧飢荒,離婚的寡婦和獨行的老農夫(老田畯)隨處可見

告糴緩流亡,省刑佐蠲賑。蔀屋甫安堵,戎行啟潛釁。

偶語沸平沙,兵聲騷巨鎮。雜亂犬羊群,奔騰魚鳥陣。

    孫氏請求官方買米(告糴)賑災,以緩解流亡的難民,減刑免稅以救濟飢貧。但災民才剛安定下來,軍人卻又開始挑釁,謠言四起、兵聲震動,整個城鎮亂如鳥獸逃竄。

稍已搴赤旗,幸未露白刃。事以臧獲敗,情由將帥吝。

桑林感成湯,干羽慶虞舜。

    此段提及當時的民變(搴赤旗:拿著叛變的旗子),其成因多為官逼民反,官員貪贓枉法,將帥不體恤民情。台灣的人民並非刁民,據孫氏觀察,人民平常也會用樂曲舞蹈來感念成湯、慶賀虞舜,若不是官兵欺壓太甚,情況應不致如此。

甲冑逾丁年,霜根入愁鬢。波浪阻層洋,荊榛莽千仞。

遊魚因鱗鬣,飛騎失神駿。問塗身在懸,內顧疾如疢。

鄉國如已無,慈闈安得覲。夢沈先壟雲,魂痛諸兄櫬。

異域頹朽株,饑顏萎夕蕣。

   孫元衡身心俱疲,忍不住開始抱怨,為何他已過壯年,頭髮霜白,還要來台擔任武官?大海阻擋了歸鄉之路,島上的荊棘草莽高有千仞……慈母不得見,兄弟死亡也看不到最後一面,更以異域頹朽的敗草和黃昏中飢餓凋落的木槿來形容自己。

老奴迫壯役,一子生百慎。毫釐身自輕,升斗祿徒徇。

素不染而污,堅恆磨以磷。涇氣鬱為蒸,炎威毒不燼。

衣衾蠱鼠侵,膏血蚊蟻趁。湥嗟白駒隙,久厄黃楊閏。

    此段延續悲嘆之情,甚而有些自暴自棄,說自己本性純淨如今卻已污濁,心智堅強卻一直受到磨難。然後怪罪天氣炎熱、威毒似火燒不燼,蟲鼠蚊蟻的侵擾都讓他難以忍受。

願子默識之,艱虞此其僅。長梢維勁風,大海勢方振。

壺乾一揮手,獵獵風颿迅。

    最後揮一揮手,多希望能乘著大風迅速瀟灑地離去。
 
離台歸鄉

 

        康熙47年(西元1708年),孫元衡得知自己升任山東東昌府知府,冬天搭船離開台灣,赴任新職。抵達廈門登岸時,如釋重負,終於解脫了,心中的OS想必是:「我出運了!」來台灣這麼久,總是要說點台語吧!

〈廈門登岸〉裡有兩段如此寫著

退之欣見蝎,坡老喜聞騾。

將毋耳目僻,反使嗜好阿。

孤身阻絕域,相逢盡么魔。

奉詔遂生還,慰情已良多。

【宋澤萊譯】我就像韓愈見到蠍子、東坡聽到騾聲一樣地高興,因為以前見不到親朋故友,現在終於能見到了。從此我將不再像身居台灣一樣:如同一個隱士避開正常耳目應有的欲望。現在我反而會盡量追求我的欲望和嗜好。回想不久前,我孤身被隔絕在遙遠的台灣絕域,我碰到的都是妖魔鬼怪。現在我奉詔生還家鄉,已經受到許多友情的安慰。

   孫氏離台返鄉後,認為所遇到的都是些妖魔鬼怪,慶幸自己能夠生還歸來。對於他所抱持的台灣印象,實令人深表遺憾。也許是因為孫氏有任務在身,要負責鹽政、緝捕盜匪、海防等事宜,時常要面對凶神惡煞,與貪官污吏攪和在一起,不是來遊山玩水,所以始終無法放鬆心情,只能讓憂鬱在火熱的陽光下焚燒。

 

 

引用及參考資料:

*愛詩網http://ipoem.nmtl.gov.tw/Topmenu/Topmenu_PoemSearch

*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http://xdcm.nmtl.gov.tw/twp/

*宋澤萊的部落格 ─ 台文戰線聯盟     

      文章名稱:

(1)【無註版】論孫元衡《赤嵌集》的「魔怪意象世界」書寫【一】──並論台灣傳奇文學時代的來臨http://twnelclub.ning.com/profiles/blogs/3917868:BlogPost:25943

(2) 〈赤嵌集卷四〉【孫元衡著】白話翻譯http://twnelclub.ning.com/profiles/blogs/3917868:BlogPost:39423?xg_source=activity

小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   從空中以鳥的姿態飛翔,向下俯瞰萬物,不同的高度和角度,有著多元的視野和感受。

 一個遊客會有怎樣的台灣印象?

 一個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又會有怎樣的台灣記憶?

 大家一起從孫元衡和陳輝的角度來感受台灣不同的風貌吧!

 

         康熙44年(西元1705年)來台的宦遊文人孫元衡(字湘南),經過三年多的日子,寫下360首詩歌,集結成《赤嵌集》四卷,在這些詩作中,可見其心路歷程和台灣印象。

 

        颶風、駭浪,裸體人趴趴走

 

         孫元衡來台就任台灣府海防同知,稽查鹿耳門海口,負責鹽政、緝捕盜匪、海防等行政事宜,兼督臺、鳳、諸三縣捕務。此次遠渡在職位上實屬升級,但孫元衡並無喜悅之情,最大的原因在於台灣的氣候和中土迥異,許多來台的中土人士往往水土不服,受「瘴厲之氣」所苦,患病甚至死亡時有所聞,再加上許多荒誕不經的傳說,將台灣塑造成一個《山海經》式的神魔之島,在心理上形成一股強烈的不安和巨大的壓力。《赤嵌集》中的第一首詩,寫出了他的憂懼:

 中原十五州,無地託我足。銜命荷蘭國,峭帆截海腹。

 披茲瀛壖圖,島嶼紛可矚。回身指南斗,東西日月浴。

 颶風怒有聲,駭浪堆篷幅。滌汔終古心,瀇瀁萬里目。

 毫釐晰舟輿,稊米辨巖谷。道犇裸體人,市莽連雲竹。

 覽者睫生芒,聞之肌起粟。寄語平生親,將毋盡一哭。

     起首寫到廣大的中原十五州,卻無自己的立足之地,辛酸無奈不言而喻。因為上受天子命赴任台灣(曾受荷蘭殖民統治),台灣遠在海外,需截穿台灣海峽的腹肚才能到達,海上有颶風駭浪,十分嚇人,但作者仍試圖安慰自我,接受這場震憾教育,讓驚濤駭浪衝擊洗淨他的心志,開擴視野、刷新耳目。

    接著寫到他聽來的八卦傳聞,據說島上一片蠻荒,裸體人四處奔走,市街上雜草、竹子叢生,此情此景讓看到的人睫毛長出芒刺,雙眼刺痛不已,讓聽到的人皮膚立起雞皮疙瘩,心中驚恐不已。詩人最後哀嘆,如果告知親朋好友,他們將會為我痛哭一場吧!

 

        瘴氣、毒雲和暑熱

 

         不料,渡海來台途中真的遇到颱風,生平第一次出海就飽受驚嚇,命懸一線,自然對台灣無法產生好感。在這樣的心情之下,孫元衡感受不到山明水秀,只有揮之不去的暑熱、瘴厲和毒雲,於是寫下了〈瘴氣山水歌〉、〈苦熱行〉等詩作:

 〈瘴氣山水歌〉

瘴山苦霧結胚胎,窮陰深墨堆枯煤。

赤日沈為死灰色,勁風萬古無由開。

下有長河名淡水,玉椀澄之清且旨。

化為碧血與鴆漿,殺人不見波濤起。

山有飛禽河有魚,上原下隰黃茅居。

島民生與瘴相習,諸番雜作古丘墟。

墟中婺婦能為鬼,婆娑其舞歌笑娓。

舌語疑咒走癡癲,人瘴由來勝蛇虺。

嗟我禦暴分邊城,掃除無力空含情。

樵山飲水滋慚恧,仕宦五瘴良非輕。(宋梅摯瘴說)

   在作者的眼中,山是「瘴山」,充滿瘴厲之氣,像結了胚胎的苦霧,不停的生長飄散。

   淡水河則化為血水和鴆漿(毒酒),平靜無波卻殺人不眨眼。

   原住民的巫女(在部落中行祭祀和醫術的婦女)也被看作鬼怪,美妙的歌舞,也是咒語和妖術,稱之「人瘴」。

   最後還有「仕宦五瘴」相害,宛如身處人間煉嶽。

 〈苦熱行〉

 丹蛇折鱗龍解角,扶桑曦馭騰東井。

 頭痛山南天毒西,片月當中墮焦影。

 牽牛脫軛河漢枯,織女停梭空引頸。

 大鵬戢翼大鯤潛,洪從祖公醉不醒。

 欲乞玄霜飛雪丹,滌滌山川心坰坰。

    「熱」是孫元衡書寫的主題,對比今日暖化的地球,竟十分貼切,耳中似乎能聽到孫氏吶喊著:「好熱啊!」炙熱的天氣像烈火焚燒,連火蛇(丹蛇)都會掉下鱗片,龍角也難逃分解銷融的命運。「頭痛山南天毒西」,是中暑的病徵。晚上也是暑熱難耐,月亮被烤焦,牽牛、織女星停下了手中的工作,因為銀河已是一片乾枯。大鵬收翼、大魚潛遊,遁世的葛洪也跟著他的祖先一醉不醒。此時孫氏突發奇想,欲向老天乞求一顆玄霜飛雪丹,好用來洗去山川的暑氣。

     宋澤萊:「這首詩反映了1705年,那種旱災即將來臨前的可怕的酷熱。」

    施懿琳:「旱魃為虐,不只大地枯竭,海沸如湯,連太虛也被南方之島的火熱給焚燃了、天上的弦月也被熱氣給蒸烤得變形了。孫元衡在〈苦熱行〉裡,繼續延襲前人對炎方的想像書寫,植入扶桑、羲和、牽牛、織女等神話,讓這把旱烈之火,從地面延燒至天上,從夏天延燒至秋季;整個宇宙都要因之而銷融了。」

 《苦熱行》王維

   赤日滿天地,火雲成山嶽。草木盡焦卷,川澤皆竭涸。

   輕紈覺衣重,密樹苦陰薄。莞簟不可近,絺綌再三濯。

   思出宇宙外,曠然在寥廓。長風萬里來,江海蕩煩濁。

   卻顧身為患,始知心未覺。忽入甘露門,宛然清涼樂。

    在王維的《苦熱行》中,赤日火雲焚燒天地,草木盡焦,川澤皆竭,但由於心境的不同,故能超脫物外,在靜定中法喜充滿,得到甘露清涼的快樂。

 

桂花香瘴、想家、寄情杯中物

 

         酷熱的暑氣煎熬著身心,好不容易捱到了秋天,但是孫元衡所期待的秋涼也落空了,所謂四季分明的好時節,在四季如春,冬季無雪的台灣是見不到的,心中的失落伴隨著濃濃的鄉愁,盡現於詩作之中:

 〈中秋夜對月〉

 海闊偏宜月,天南不覺秋。

 自憐家尚在,甘與夢同遊。

 香瘴潛浮桂(桂樹滿山,人觸香則病,亦瘴也),狂潮欲上樓。

 一杯鄉國酒(沽酒不可飲,海船多載惠泉),休為看花留。

   中秋夜的賞月樂事,在遊子的心中只是憑添惆悵。滿山的桂花香也不能盡享,還要擔心香瘴潛藏。當地的酒不可飲,要喝光故鄉來的惠泉酒,一醉解千愁。

      藉酒抒壓、爛醉如泥似乎成了家常便飯,孫氏作詠醉十二篇,將醉酒分為:先醉、獨醉、宿醉、懼醉、羨醉、憶醉、病醉、擬醉、勸醉、任醉、同醉、狂醉,真是如醉如痴,頗好此道。

    在氣候和心理的雙重壓力之下,孫氏在詩作中時常提到自己染病,在〈病後書懷寄篠岫〉和〈病中四首〉,道出了他的自憐自艾和止不住的鄉愁,多少次興起了想回鄉的衝動,但只能在夢裡追逐著鴻鵠渡過故鄉的皖江(此門歸思知多少,夢逐驚鴻渡皖江)。

 

 

 

引用及參考資料:

 *愛詩網http://ipoem.nmtl.gov.tw/Topmenu/Topmenu_PoemSearchTool?CurrentPages=1

 *智慧型全臺詩知識庫http://xdcm.nmtl.gov.tw/twp/

 *宋澤萊的部落格 ─ 台文戰線聯盟: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文章名稱:【無註版】論孫元衡《赤嵌集》的「魔怪意象世界」書寫【一】──並論台灣傳奇文學時代的來臨http://twnelclub.ning.com/profiles/blogs/3917868:BlogPost:25943

 *成大中文學報第十五期(2006年12月):文章名稱:憂鬱的南方 ─ 孫元衡《赤嵌集》的臺灣物候書寫及內在情蘊。作者:施懿琳

 

 

小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